现在只要是步入社会开始工作的人都比较关心劳动合同这方面的事,因为这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法律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定了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但是很多人对这一规定不是很清楚,那什么是终止劳动关系?下面就是律盾小编为你带来的相关资料。
什么是终止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终止,是指劳动关系主体双方权利义务的消灭,它是劳动关系运行的终结。实践中,应当指出的是,劳动关系的终止并不意味着劳动关系主体双方权利义务的全部消灭,某些特定的内容在劳动关系终止后仍然要存续一定时间。
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劳动合同在具备特定条件时不再具有法律约束力,自劳动合同终止时起,劳动合同就失去效力。
根据《劳动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发生下面两个情况之一时劳动合同即行终止:其一,劳动合同约定的期限届满;其二,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这种约定终止条件既可以是原则性的,比如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的发生,也可以是具体列举式的,比如劳动者死亡或用人单位解散等有一方丧失主体资格的情况发生。
劳动关系终止主要有以下情形
(1) 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或劳动关系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
(2) 劳动关系主体消灭或丧失一定的资格;
(3) 劳动合同依法或协商解除;
(4) 行政决定、仲裁裁决或法院判决。
相关法律规定
《劳动法》第二十三条 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
劳动关系的解除与劳动关系终止
劳动关系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订立后,尚未全部履行完之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由于某种情况的出现而提前结束劳动关系的行为,比如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单方提出解除合同。劳动合同的解除分为法定解除和协商解除两种。
一般来讲,劳动关系终止的,用人单位无需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而劳动关系解除的,根据解除合同的原因不同,用人单位可能要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
综合上面的介绍,我国法律规定了劳动关系终止的情形。相信大家看了上面介绍后,对于劳动关系终止的相关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你还有关于这方面的法律问题,可以与律盾的律师取得联系进行咨询,他们会为你进行专业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