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股东如何定性
来源:互联网整理 |
2020-03-25
在企业中,存在股东是比较常见的事,但是也有可能是隐名股东。但是对于隐名股东是如何进行定性的呢?这就需要大家在这方面有相关的了解,才能清楚具体的规定。这对于不清楚的人就要做好详细的了解。律盾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隐名股东如何定性
在实务操作过程中,比较统一的裁判观点倾向于“内外有别、区别处理”的原则,对于公司内部关系来说,私法支持契约自由、意思自治、合意优先。当隐名股东与显明股东出现争议时,需要从双方所建立的合意内容(通常指代持协议)是否合法有效、是否为真实意思表达且不违反合同法第五十二条之无效规定情形进行判断,如判断为有效,则对双方都具备约束效力,以协议约定内容为准。因为在公司内部关系上,双方约定仅及于双方本身,对公司、对外界没有实质负面影响。
其次,在处理公司外部法律关系时,则应当遵循公示主义原则和外观主义原则,维护交易秩序和安全,保护善意第三人利益。公司主义原则和外观主义原则是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确保商事主体的信用和正常商事秩序。
相关法律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看完本文之后大家对于这个问题都清楚了吧,这是我们对隐名股东在定性上的具体规定。对于企业而言就要知道这方面的情况,才能处理好隐名股东的定性问题,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也有帮助。如果您有其他问题,欢迎咨询律盾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投诉通道】